本文作者:linbin123456

河南偃师市国有资产经营债权2023年融资计划

linbin123456 2023-06-05 149
河南偃师市国有资产经营债权2023年融资计划摘要: 【河南偃师市国有资产经营债权2023年融资计划】   洛阳市,十三朝古都经济实力位居中部非省会第一AA担保主体+足额应收账款质押+不动产抵押 规模:每期5000...
微信号:18321177950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河南偃师市国有资产经营债权2023年融资计划】  
洛阳市,十三朝古都经济实力位居中部非省会第一AA担保主体+足额应收账款质押+不动产抵押
规模:每期5000万元
期限:12个月/24个月
起息方式:当日计息
付息方式:按月付息(每月15号)
预期收益率:
认购金额 一年期 二年期
10-99万 9.0% 9.5%
100-299万 9.5% 10.0%
300万及以上 10.5% 11.0%
【发行方】
偃师xx团有限公司,洛阳市偃师区ZF平台,实控人为偃师区财政局,主要从事市政府授权管理的国有资产经营;城市基础设施及市属重大项目的投资与建设;旧城改造(棚户区、城中村改造)项目投资等,截止2021年年底,总资产44.2亿元。
【担保方】
 洛阳xx股集团有限公司,主体评级AA,债项评级AA。由偃师市国有资产管理局于2011年12月出资成立的国有企业,现实控人为偃师区财政局,主要从事偃师市内基础设施及保障房建设,同时还从事粮食加工、保管及销售以及城市水务等业务。截止2021年底,总资产103.34亿元。
【风控措施】
1.【应收账款质押】发行方提供2亿应收账款质押,作为增信担保。
2.【不动产抵押】发行方提供价值1.3亿优质不动产抵押。
3.【发行方回购承诺】发行方本息兑付回购承诺,无条件、不可撤销。
4.【不可撤销】担保方提供不可撤销连带责任保证担保。
【区域介绍 】
洛阳市为河南省第二大地级市,十三朝古都,世界文化名城,中国四大古都之一!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2021年实现GDP达5447亿元,一般预算收入接近400亿元,经济实力位居中部非省会城市第一!
偃师,洛阳市重点区,位于河南省中西部地区,南屏嵩岳,北临黄河。是河南省经济扩权市、对外开放重点市和城乡一体化试点市,2021年GDP达464.7亿元。河南偃师市国有资产经营债权2023年融资计划

河南偃师市国有资产经营债权2023年融资计划

信托定融政信知识:

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

    根据我国现阶段的高速公路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的迫切要求,提出融资需求成为了首当其冲需要解决的问题,介绍目前我国公路运输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的几个模式,分析我国各融资模式的特点和多元化融资的发展方向,公路建设资本的来源要从单渠道转变为多渠道,既可来自国家投资又可来自资本市场;既来源于政府又来源于民间;既来源于国内,又来源于国外

    为保障融资多元化正常、有序、健康地发展,建立健全完整的法律框架体系,制定配套融资政策,处理好政府投资与企业投资之间的伙伴关系,确保充分发挥民间投资方的积极性,建立高效率、低成本的营运系统,是解决多元化融资渠道的关键问题

       1.公路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需求   在国家“十一五”建设期间,全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经超过3.4万公里,继续保持世界第二位置

    虽然绝对数量不小,但是按照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计算的运输网络密度,我国仅为1344.48公里/万平方公里和10.43公里/万人,而美国为6869.3和253.59,德国为14680.4和65.94,印度为5403.9和21.6,巴西为1885.8和118.4.由此可见,我国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远远落后于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就是与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

    因此要改变目前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滞后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状况,必须加快建设速度,加大建设力度

    而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数量巨大,建设周期长,在建设中面临资金投入需求大而实际投入不足的矛盾,这单靠我国交通运输业的自身积累和国家投资,远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

    因此,在对公路交通运输设施的融资政策上,必须进行改革,以增加对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投入水平

       2.高速公路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的几种主要模式及其特点   2.1 目前公路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的几种主要模式 目前高速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模式主要有政府直接投资、政府与私人共同投资、政府控制下的投资运用影子受益来吸引民间资本、完全由私人投资、以资产为支持的证券化融资和TOT(Transfer-Operate-Transfer)项目融资方式等六种

       2.2 各种融资模式的特点 在我国加入WTO的外部环境和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的内部形势下,运输基础设施融资政策的转变必须适应内部和外部的现实条件与要求

    建立起政府投资主体和其他投资主体并存的综合投资体制,同时建立健全相应的投资决策机制和风险约束机制

    但必须看到,在各种投资中国家投资仍是交通运输建设投资主渠道,其他多种投融资方式则起着加大投资力度、加强管理与加大收益的作用,以适应交通运输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目前试行或可选择的融资方式可分为以下几类,应根据其各自的特点加以规范并综合应用:   2.2.1 政府直接投资 这是传统的政府投资建设政策,对于较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采用此种政策仍有一定的必要性

    其主要优点是社会效益好,消费不受限制,国家的控制力度高

    其问题则是普遍存在投资主体的目标模糊不清、责权不明确、激励动力不足

    同时,政府直接投资生产的品种单一、供给质量低,而且使用中缺乏维修保养,损耗较为严重

    在21世纪前的公路建设基本都采用这种投资方式

       2.2.2 政府与私人共同投资 对于具有明显的外部性且投资盈利较低或风险较大的基础设施,可以采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投资方式——政府与私人共同投资,政府起着引导私人投资的作用

    比如,可以采取投资参股、提供优惠借款、提供借款担保、无偿或减免税收等方式

    日本在1987年由地方政府和私人团体共同投资的公共企业中,运输和道路投资企业126家

    07年在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中,民间资本所占股份达52.25%,被誉为民资进入大型基建行业的破冰之旅

       2.2.3 政府控制下的投资运用影子受益来吸引民间资本 对于一些公益性的城市道路建设,投资方不能从项目本身的盈利而获得受益,政府就可采用因此公益性项目的建设所带来的经济发展而使各方面的收入的提高作为对投资方的利润分配,或可以由政府授予企业特许投资权,从而吸引民间资本的介入

    通过特许方式限制一些行业的经营者数目;通过规定利润标准来控制企业的盈利水平

       2.2.4 私人投资 在政府允许的条件和范围内,完全由私人投资,这种投资方式仅限于不存在直接收费困难而且具有竞争性的基础设施

    因为此类设施便于私人投资,所以政府可以不予直接投资或进行经济资助,收费标准由市场供求关系和竞争情况调节,私人投资完全受市场调节

    比如采用BOT方式发展公路、电站及地铁等

       总之,公路建设资本的来源要从单渠道转变为多渠道,既可来自国家投资又可来自资本市场;既来源于政府又来源于民间;既来源于国内,又来源于国外,各种有效的新的融资方式都可以经过充分论证和研究后用于公路基础设施的建设

       3.融资多元化是现阶段公路建设事业发展的方向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资金来源的渠道基本是单一的国家拨款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体制和固定资产投资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固定资产投资贷款急剧增长,成为基本建设的一个重要资金来源的情况下,资金的筹集和管理日益成为项目建设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

    目前经济发展速度较块使资金来源从单一的国家拨款走向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多元化成为可行,原因有:   公路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的安全、稳定和持续期长的收益,较为适合吸引国家以外的资本,通过金融制度的创新实现投融资渠道的多元化,既有利于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缓解,也有利于公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金融支持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数字,截至2009年12月,我国储蓄率接近50%,企业存款10万亿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突破26万亿元

       国际上的一些著名工程如英法海底隧道、澳大利亚悉尼港湾隧道、马来西亚南北高速公路等工程采用的都是BOT融资方式

    通过TOT模式引进外资或者私人资本,盘活了基础设施存量资产,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这种模式可以更多地用于桥梁、公路等基础设施项目中

       4.多元化融资政策中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积极开放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吸引各种投资进行开发建设,可以缓解经济发展中资金不足的问题

    但多元化融资,需要有相应的配套政策,以保障投融资各方的合法权益,引导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

    因此融资政策的制定,如不能很好解决政府投资与各类私人投资之间的关系问题,可能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但是每一次失败都会给我们总结经验教训的机会,高速公路建设总投资大,回收期长,众多不确定的因素,再加之大多数民营企业对高速公路建设程序、有关国家政策的不熟悉,政府的宣传力度不够,使大量民营资本游离于公路基础设施建设之外,不敢贸然介入

       在融资方式上,需要制定一个健全而明确的法律框架,规定怎样组织和建立公私合营的伙伴关系

    这可以增加合作关系的可靠性、公开性和透明度,成为吸引国际参与和引进长期投资的前提条件

    如国外常用BOT(Build-Operate-Transfer)开发模式,它是由政府特许投资者在一定的时期内拥有和经营一些基础设施项目,偿还债务并收取一定的资金回报收益;特许期满后,项目无偿地转移给政府;政府保持对公共物品的终极所有权,并最终能够获得正常运行的资本设施的经营权

    BOT方式可以在有效地吸收各种投资(大部分是外资)情况下,减少政府主权债务,并借鉴和利用私营机构高效的经营管理方法

    我国目前也已开始采用这一方式,而在实行“建设—经营—移交”的规划以前,应在租让法规中明确规定这个过程的各项原则与各有关方的责任,并且还要有更为详尽的、操作性很强的、成套的规章制度,以保证其成功

       5.结论   总之,为拓宽融资渠道,筹集公路建设资金,政府应建立一个有效可行的风险回避机制,给社会投资者来一个稳定的、可预期的收益来源

    而对于一些先进的融资方式,需要进一步按照我国现有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规范与实施,完善我国的交通运输政策与法规,以推动我国运输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各产业的迅速发展

     第一周是院里的学术交流,我们听了一周的学术交流

     1.海淀区上庄镇前章庄、后章庄村庄政治规划

    (2.25~3.25)          2.25~2.27现状调研,2.28~3.15初步方案的设计,3.16~3.17初步方案的汇报3.18~3.29最终方案的确定,并编制说明书          2.惠民县古城控制性详细规划(4.02~6.18)          4.02~4.10现状的整理,包括现状用地图、区位、建筑层数、建筑质量、交通、风貌以及市政工程现状图

    4.10~4.25古城用地布局的调整规划

    4.26~4.30初步方案的汇报交流,并补充调研

    5.05~5.16地块划分,图则的制作

    5.17~5.29市政工程的规划

    6.05~6.15方案的进一步完善以及说明书的编写

              4.徐州市贾汪区城市总体规划(6.17~7.19)          6.17~6.28现状图的绘制,基础资料的整理

    6.29~7.19方案的讨论,初步方案的形成

     3.黄骅市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7.20~7.31) 7.20~7.25现状的调研

    7.25~7.31基础资料的整理

                二、对所做规划的一些认识          2.1对新农村规划的认识          (1)深入的调查研究的重要性

    了解村庄特点,广泛听取基层干部和农民的意见,掌握问题的所在,在规划中能把握重点

             (2)农村规划中基础设施重要性

     农村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尤其是道路通达性以及路面的硬化,公共设施的配套,这些设施对农民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有很大的关系

              (3)分析村庄中存在的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在近期的规划中的以实现

             (4)迁村并点的思考

              “迁村并点”关于资金的问题

    迁村并点是指将现有的村庄小、占地大和基础设施落后的居民迁入中心村和集镇,它的优点是合理利用土地,优化资源配置,节约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投资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但是“迁村并点”需要强大的经济后盾,这主要体现在一是宅基地复垦,二是村民住房建设,三是村内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迁村并点”的费用主要还是由农民自己承担,“迁村并点”的资金问题是每个地方面临的最大问题

    因此,“迁村并点”规划要首先进行可行性分析,分析该地区是否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进行规划,如果不考虑实际情况,表面上看是改善村民设施水平,但实际上村民根本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建新房、建公共设施,搞得农民叫苦连天,这有违规划的原始初衷

     “迁村并点”关于人口规模的问题

    从理论上讲,“迁村并点”规划与村庄建设规划是上级与下级的关系,是指导与服从的关系,而实际的情况并非全部如此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农村居住点总人口会以正的加速度减少,这种减少除了原有村庄直接转变为居住区外,还应该体现在迁村并点后的最终保留村庄的人口规模的减少,这是“迁村并点”规划在确定人口规模时重点体现的内容

    而现在有些村庄建设规划在确定人口规模时,并不考虑“迁村并点”规划是否存在,只是盲目的扩大自身的规模,而有的则打着“迁村并点”的口号扩大了规模,而需要撤并的村庄仍然保留

     “迁村并点”中关于剩余劳动力的问题

    “迁村并点”使村庄合并,耕地规模化、机械化,剩余劳动力会越来越多

    剩余劳动力将如何解决,这将成为“迁村并点”的一个重要课题

               2.2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认识          (1)控制重点的突出,确定规划的目标与功能定位

     对于地块划分层次明确,便于城市规划的深化和管理

              (2) 控制规划中,规划师为了追求空间美学要求,在同一区位的相邻地段主观地划分地块大小、控制建筑高低、规定开发强度,来实现空间体量的变化,但这些主观因素要从公共政策的角度出发,以保证公开公平为原则,在同一区位的相邻地段,对产权地块的形状大小、容积率、后退红线等采取一视同人的规定,但是怎样才能更好的从公共政策出发,达到公平公正原则,是做控制性详细规划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3) 控规中时效性的问题

    控规不是控制得越多就越好

    相反地.指标繁杂、面面俱到的控规在规划实践中常常显得极为脆弱,因多种不确定因素不得不调整过于细致的控制要求,不但不能突出控制重点,甚至会完全偏离规划的初衷

    我们要找到控制中的核心要素,以强制性的方式加以落实

    我们做的古城控规中,对古城的各地块,特别是重要地块,比如沿城墙附近以及重要古迹周围的建筑高度和容积率都给了很严格的规定

              (4)对图则的认识

    古城的控规是在师傅的指导下,完成的,参与的部分比较多,这过程中也看比较了很多地方的控规图则的编制,如广州和南京

    广州在规划单元的图则中,地块的划分是以街坊为单位的,所有的分地块规划控制指标也是针对街坊提出,在具体规划实践操作中.允许进行街坊内部具体地块指标的调整,但必须控制所在街坊的总量平衡.南京市对地块图则的要求更为详尽,分为图则单元控制指标和分地块控制指标两大类,视不同情况,每个地块图则也可以分为强制性和引导性两张分图则

    惠民的控规地块划分主要是依据地块性质,划分比较详细,因为处在古城中其内部的指标在实际的操作中比较严格,这样便于管理和城市设计的深化,体现更多的公众利益

               2.3对总体规划的认识          (1)总规编制前期工作的重要性

    首先是对历版总规的回顾对比,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对这次规划的提出问题,其次是本次规划战略性问题的前瞻性的研究,比如城市的产业问题,交通问题

              (2)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总体规划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各具有特长人们的互相协作才能使事情的顺利的进展

              (3)对于现阶段城市用地分类的思考

    在划分城市用地分类时,有时遇见很多的困惑,对于现实中很多的用地不知该分为哪一类,比如火葬厂

    还有就是一块地兼有办公、商业、停车立体式复杂的利用,在划分用地时如单纯的划分商业或办公,就显得不确切,城市越是发达的地带,对土地利用的复杂程度就高,现在的城市用地分类是停留在“平面”层次上的,随着城市发展,这种分类将不能满足分类的需求

              (4)对新的《城乡规划法》的认识

    我参与的贾汪区的总体规划是依照新版的《城乡规划法》编制的

    熟读了新版的《城乡规划法》,对此有一些认识

    首先,新的法规取消乐了原来的“城市新区开发和旧区的改造”,而更加突出资源的节约,环境、文化与自然遗产的保护,将更强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性

    其次,新的法规中强调了公共财政首先投到基础设施、公共设施中,进一步落实了规划的实施性和可操作性

    再次,法规强调了城乡规划制定实施过程中的公众参与,把公众的利益放在了核心地位

    现在公众参与的力度还不够,很多公众对规划的认识总觉的是政府的事情,与他们的关系不大,以往的规划政府的干预性过强,甚至是强制性的,忽视了公众的想法,不想西方的一些国家这么明显,虽然我们国家也在提高公众参与的力度,但是还需要一定的距离,这也可能与中西方国家很多制度有很大的关系,比如我们国家公有制,西方国家的私有制的制度

               三、实习心得体会          这次实习使我受益匪浅

    实习之前感觉很迷茫,想到要去设计院实习,真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

    经过四个多月的实习,带着很多困惑把一个项目参与完后,有很多的体会

    对城市规划的层面及主要内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对控规、总规以及新农村规划的各个阶段的进展以及内容和要求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学校期间对这些法定规划的认识只是停留在概念阶段,脑海里只有这些名词,但是具体的指什么内容却是不理解

    实习过程中能具体的参与到实际的一些项目,特别是参与了农村规划的政治以及古城控规的全过程,虽然自身设计的部分很少,但是对这些工作流程以及各个工作阶段的流程都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尤其是思维方式的转变,由一个狭隘的思维方式转化为对规划的多方位的思考,把各种因素综合起来,转化为有利的因素

                对工作的环境的熟悉和了解

    首先,在设计院和学校远远不同的是,前者讲究效率和质量,对所做规划是很严肃的态度,要是第二天要给甲方交图,前一天是一定要赶出来的,不像是在学校,可以拖图,现在想起来以前的那些做法是很不对的

    其次,在给甲方汇报时要表现出很高的自信,取得对方的信赖,但是自信是建立在自己对所做规划有很大把握的基础之上的

    再次,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每一项规划都不是一个人能单独完成的,要充分发挥个人的专长,大家相互协作,使每个工作阶段都能顺利的完成

    比如总体规划中,要与做产业、生态、市政、交通的相互协作相互协调把各个方面都发挥的最好,并配合总体布局

      做一个有责任的规划工作者

    图纸上的每画一笔都是要有根据的,都要慎重考虑,多问“为什么”

    在学校做作业时,有很多的主观因素,有时为了追求图面效果,甚至是想当然

    再者就是对现状调研的重要性的认识

    注重地块与周边的关系,周围因素的影响,这样做出来的方案才是最有实际性的,也是一个规划师必须考虑到的

                对自身的要求

    出去实习后,才发现自己知识的局限性

    特别是刚进中规院时,恰好是院里的学术交流,也是对前一年的所做项目的总结,去听了很多次,但是每次都听得很郁闷,因为他们讲的太专业了,有很多是在理论性的,每次听得都很迷茫

    我们还停留在对规划的初级的认识,要学的还有很多,这就要求在以后在时间里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积累经验,不仅是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博学”

    城市规划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我们现在学的知识有限,加大专业知识深度,还要扩大知识面,增大广度

                在实习中还有很多不理解的问题

    中规院做了很多总体规划,给我的感觉是像是在批量生产总规

    总体规划的时间也越来越短,很多只是停留在技术的层面上完成了这项规划,可是从公共政策的角度出发还是不够的,或是很少体现出来

    因为他们思考的着重点往往是城市的发展方向,城市功能定位,以及城市的空间布局和资源利用等,这些只是技术层面的,好像是一页白纸,摆在面前

    我们规划的真正的目的还要更上升一个层次,不仅仅是这种技术性,而是使这些规划的文件,这些“漂亮的图纸”转化为政府政策性的,使规划真正做到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比如说,在做城镇体系规划时,往往在图面上用一根很漂亮的线把相邻的几个村镇连起来呢,并标出了所谓的中心镇,特色镇之类,但是又能如何?而是是这种具有技术理性和对艺术的追求转化为政策的属性,使其具有行政的合理性和价值的合理性

    这也许是以后规划更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关于城市防灾的规划

    规划中还有一点感触最深的,也就是地震带给我的,关于城市防灾方面的规划

    很多城市模仿国外的规划,把一些大的,尺度夸张的广场放在城市中来,当作自己的门面

    这也是很多政府官员为了追求功绩的一种表现吧,很多学者对此也提出了一定的批判,但是这次地震后,使我对这种广场有了另外一个认识

    汶川地震发生后,有那么多的灾民需要临时安置,如果没有那么多的开场的广场提供开敞的空间,这些灾民也是很难安置的

    在这种程度上,我觉得广场的存在的一个必要性

    我们不能很好的预测地震的发生,但我们在规划是要使地震的破坏程度以降低到最小

    在城市发展方向的选择时,应该避开地质条件差的地区,认真分析工程地质条件,使城市用地建在地质较好的地块上

      对北京城市的认识

    实习在北京待了半年,对北京城市的情形有了更多的了解和体会

    首先是北京的道路交通系统

    其道路是方格型的,和西安的很相似,但要比西安宽敞

    北京的堵车是很出名的,道路的交通量比较大,这一点很有体会,乘公交出行时间较长,虽然很多道路开辟了公交专线

    除了道路上交通繁忙以外,我认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北京市的街坊较多,由此造成的交叉口也多,红绿等也就多,限制的其行车的速度

    感触最深的就是,每次从住处乘公交去换地铁,仅仅四站路,公交就要停近乎十次,除了到站的停留外,就是红绿等太多,车刚启动,就要停下来,整个一路像是在地上爬

    针对拥堵的交通,北京市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道路系统情况的改善,完善道路系统,是各类道路在道路网中发挥各自的特点,在疏导东西向的交通上,新增加平行道路,缓解长安路的交通压力

    建立垂直向的交通,比如高架桥和地铁

    其次,鼓励人们使用公共交通和自行车出行

    再者,在北京市总体布局中协调好各功能之间的关系,减少因用地的布局不合理带来的不必要的交通量

                北京摊大饼式的城市发展,这种发展属于紧凑的城市的形态

    蔓延是的分散的布局是城市必然过分依赖小汽车,十分不利于节省用地,节省资源,是不可持续发展的

    以往的城市批评“摊大饼”,于是组团是的城市很受欢迎,但是,这不仅增加彼此的交通距离,更隔断人气,降低城市繁华度,不利于第三产业的生存与发展

    从这些程度上讲,北京的这种“摊大饼”的模式是适应它自身的特点的

                这次实习是一次很难得经历,不仅是对我在学校学到知识的一个应用,也对我以后的学习起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通过实习,看到自己的不足,要在以后在学习和实践中更好的弥补,不断提高自己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linbin123456本文地址:http://chenmj.com/post/37515.html发布于 2023-06-05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政信标债网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