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投资期限】1年
【业绩基准】测算:8.2%/年(税后)
【底层资产】主要投资城投债,禁止投资于民营企业债券及房地产
【产品亮点】
专业债券投资团队-金泽基金专注债券投资,双“金牛奖”投资团队,具有十年以上头部银行保险券评级公司工作履历,千亿规模管理经验,擅长流动性管理,历史业绩优异。
标的资产零违约记录-投资标的主要为江苏、浙江、山东等区域城投公司发行的标准化债券,资金主要用于地方建设,具有很强的政府意志,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作为最安全的投资品种之一,我国城投标准化债券发行量超过20万亿,至今未有一单债券发生过实质性违约。
管理人跟投-管理人及高管团队跟投
强监管-产品在央企券商托管,已通过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备案,募集资金、投资均受监管机构监督,全程闭环管理。
信托定融政信知识:
一般都不会自己进行项目的施工建造,而是将其发包出去给有资质的建筑公司进行施工那么发包工程的规定是怎样的呢? 一、发包工程的规定是怎样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七百九十一条规定,发包人可以与总承包人订立建设工程合同,也可以分别与勘察人、设计人、施工人订立勘察、设计、施工承包合同
发包人不得将应当由一个承包人完成的建设工程支解成若干部分发包给数个承包人
总承包人或者勘察、设计、施工承包人经发包人同意,可以将自己承包的部分工作交由第三人完成
第三人就其完成的工作成果与总承包人或者勘察、设计、施工承包人向发包人承担连带责任
承包人不得将其承包的全部建设工程转包给第三人或者将其承包的全部建设工程支解以后以分包的名义分别转包给第三人
禁止承包人将工程分包给不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单位
禁止分包单位将其承包的工程再分包
建设工程主体结构的施工必须由承包人自行完成
二、什么是发包人 是指具有工程发包主体资格和支付工程价款能力的当事人以及取得该当事人资格的合法继承人
发包人有时称发包单位、建设单位或业主、项目法人
第一,关于工程发包主体资格
《建筑法》对工程施工发包主体资格未作限定
因此,发包人可以是具备法人资格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企业法人和社会团体,也可以是依法登记的个人合伙、个体经营户以及其他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或者不具备法人资格的其他组织
第二,关于支付工程价款能力
发包人支付工程价款是法律规定的义务,发包人应具备支付工程价款的能力
第三,关于合法继承人,是指与发包人合并、分立的单位,包括兼并发包人的单位以及购买发包人合同和接受发包人出让的单位和个人
三、承发包方式的种类有哪些 1、按确立承发包关系的方式不同,可分为协议方式和投标方式
前者指承发包双方根据国家计划安排,通过协商达成协议,确定承发包关系
后者指建设单位拟定标底后,通过公开招标或指定招标两种形式邀请施工企业投标,并选择投标条件最优的施工企业,确定承发包关系
2、按甲乙双方隶属关系的不同,承发包方式可分为内包和外包两种
甲乙双方同属一个部门领导的,称为内包,反之,则称为外包
3、按材料供应方式的不同,承发包方式可分为包土包料、包工半包料和包工不包料三种
随着基本建设材料供应体制的改革,包工包料方式将占主导地位
4、按包工层次的不同,承发包方式还可以分为总包和分包
抗震设计不仅要防止建筑物倒塌破坏,还需要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和重要性有效控制其破坏状态
这就对抗震设防目标提出了多级化要求
本文介绍了多个抗震设计方法,并对这些设计方法进行了比较
而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正是为解决这个问题而提出的,是本文的主要设计方向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发展方向 0 引言 建筑结构的地震反应可以用不同的变量来体现,具体在抗震设计过程中采用何种设计变量则要根据结构自身类型、地震反应特性、地震破坏模式等因素综合考虑
根据结构抗震设计变量不同再对结构抗震设计方法进行分类,大致可分为基于承载力的抗震设计法、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基于能量的抗震设计方法和基于损伤的抗震设计方法
从抗震设防目标的角度来看,目前的抗震设计方法归根结底还是以保护生命安全为单一设防目标
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抗震设计不仅要防止建筑物倒塌破坏,还需要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和重要性有效控制其破坏状态
这就对抗震设防目标提出了多级化要求,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正是为解决这个问题而提出的
性能是一个宏观概念,不同于力或位移这样明确的物理概念,无法作为设计变量直接运用到抗震设计中,其更多是与建筑物的破坏程度相关联,而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则可以用力、位移、能量、损伤等反应参数来表示,故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是比基于承载力或基于位移等抗震设计更为广义的设计理念,目前进行的针对基于位移、基于能量、基于损伤等抗震设计方法的研究均以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为主导思想
1 现代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综述 1.1 基于承载力的结构抗震设计 基于承载力的结构抗震设计,建立在静力分析的理论之上,以惯性力的形式来反映地震作用,并按弹性方法来计算结构地震作用效应的大小、进行结构弹性位移验算,把结构构件的强度是否达到特定的极限状态作为结构失效的准则
1.1.1 设计地震作用的确定 在基于承载力的结构抗震设计方法中,设计地震作用取值由设防烈度的地面运动有效峰值加速度考虑放大效应和地震作用效应降低系数的综合影响后得来的,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f = kβig/r式中:f—建筑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 k—地震系数(不同地震分区所取的相当于设防烈度水准的地面运动有效峰值加速度或地面运动峰值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的比值,它反映了不同地区设防烈度地震的强弱);β —动力放大系数(对应于不同周期的结构反应峰值加速度与地面运动有效峰值加速度或峰值加速度比值的拟合值,它反映了不同周期体系对地震作用的动力放大效应); i—建筑重要性系数; r—地震作用降低系数; g—结构重力荷载代表值(取恒载和可能与设计地震作用同时出现的活载之和)地震系数k 反映的是不同地区设防烈度地震的强弱,根据各地区不同的地震危险性将其细分为不同地震区域,并对每个地区根据统计结果重现期给出其地震系数
动力放大系数β 反映了不同周期弹性单自由度体系的动力放大效应,它通常是从相对于地面运动有效峰值加速度作归一化处理后的多条弹性加速度反应谱曲线中经归纳和简化后得到的
加速度反应谱是确定的地面运动通过一组阻尼比相同自振周期不同的单自由度体系所引起的各体系最大加速度反应与相应体系自振周期间的关系曲线
1.1.2 基于承载力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研究现状 基于承载力的抗震设计法作为产生较早的方法,从20世纪年代中期开始广泛应用,经过多年的研究发展较之其他抗震设计方法相对成熟
目前加速度反应谱的短周期段的精度已基本满足工程使用要求,研究主要关注反应谱的不合理性
随着高层、超高层等长周期结构的发展,对反应谱长周期的研究也逐渐开展
考虑到现有的科技水平及设计习惯,弹性加速度反应谱仍是现阶段结构抗震设计计算的最基本依据,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结合场地影响、强震观测改进及结构时程分析对加速度反应谱的长周期段进行修正,以求使地震作用计算更加合理准确
另外对设计地震力—延性联合控制准则的核心内容r μ 关系相关问题也展开了更广泛的研究:如把r μ 关系与周期t联系起来,全面考虑震级、震中距和场地条件以及滞回性能的分析结果,提出针对不同延性水准和各类结构模型且与周期相关的r μ t 关系
考虑结构中存在的材料超强和整体超强效应,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结构的屈服水准或相当于减小了r值,寻找其对r μ 规律的定量影响程度
1.2 基于能量的结构抗震设计 1.2.1 基于能量的抗震设计方法概述 基于能量的抗震设计理论是从能量的角度考虑地震地面运动对于结构的作用,概念明确,能够较好的反映地震动强度、频谱、持时对结构破坏的综合影响,从输入能量和耗散能量的角度捕捉到结构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的非弹性变形历程
由于能量分析的复杂性,基于能量的结构抗震设计方法还处在理论研究阶段,能实际运用到工程设计中的能量设计法至今还未完整的建立起来
能量概念和破坏模型一直是抗震研究中的两个论题,特别是目前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思路的提出,又对抗震结构的耗能能力及性能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
基于能量抗震设计方法能够考虑结构滞回变形对结构破坏影响的这一特点对于实现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念很有意义,因此基于能量的抗震设计方法的研究对实现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念的进一步发展非常重要,成为了改进传统抗震设计方法的重要发展方向
1.2.2 存在的问题与今后的发展方向 ① 对于设计地震作用的确定方式,以能量谱的形式虽然得到多数人的支持,但还没有形成一个得到普遍认可的理论基础,其谱形模式、谱值影响因素、持时对总输入能量的影响都没有得到更全面的分析,这些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② 结构地震反应的能量分析还处于研究阶段,能量反应分析比较准确的、普遍采用的是动力时程分析法,目前将时程分析法普遍应用实际抗震设计中的条件还不成熟,而一般结构设计方法方便实用的特点也要求人们探索能量分析的简化方法
③ 对结构总耗能在阻尼耗能与非弹性变形耗能之间的分配、非弹性变形能结构内部层间及构件的耗能分布规律的研究结果并不十分明确
还没有建立起一个比较符合实际并得到普遍认可的结构破坏状态与能量控制参数的关系表达式,即合理的地震作用累积损伤破坏准则
④ 目前对能量法的研究还局限在单自由度体系的分析当中,加强对多自由度体系地震能量反应与单自由度体系反应的关系方面进行研究,对能量方法得以应用到复杂结构体系上尽早实现与工程实际抗震设计的结合有很重要的意义
基于能量的抗震设计方法与其它抗震设计方法相比,可以有效地考虑地震动持时对结构累积损伤破坏,并有概念明确、形式简单等特点,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但由于以上提到的这些问题,结构抗震设计的能量方法距离实际运用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1.3 基于损伤的结构抗震设计 1.3.1 基于损伤的结构抗震设计的方法概述 近年来地震害经验和各国学者的研究表明:由于地震是一种往复运动,并且地震动持时一般较短,因此地震作用下的损伤不仅与最大变形有关,还与结构的低周疲劳效应所造成的累积损伤有关
用能够反映结构的变形和累积损伤效应的损伤性能参数可以更好地描述结构的非弹性性能,通过选取适当的地震损伤模型、按照结构在未来地震作用下的损伤允许值来进行抗震设计更为经济合理,由此产生了基于损伤性能的抗震设计思想
由于损伤指数的计算以结构累积滞回耗能的计算为基础,而累积滞回耗能计算正是结构能量分析中的重点,所以也可以将基于损伤的设计方法视为能量法结合了性能设计思想的延伸应用方法
基于损伤的抗震设计就是反映结构损伤程度的损伤指数作为设计指标,选取适当的地震损伤模型计算出结构的损伤指数,验算其是否满足预定的损伤性能目标
1.3.2 基于损伤的结构抗震设计的特点与研究趋势 采用基于地震损伤理论的损伤指数能够定量的描述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倒塌破坏情况,而且损伤指数物理意义明确
结构损伤的“三水准”性能目标反映了抗震设防水准和结构功能失效与倒塌限值,区别了不同重要性结构的性能目标,同时提高了结构抗震的功能要求
而且在基于损伤的抗震设计中用到等效位移延性系数,可以不需了解结构在动力荷载作用的时程反应而考虑结构往复弹塑性变形和累积耗能的影响
并从设计开始阶段就引入损伤指标,使损伤指标在设计过程中真正起到控制作用,体现了其方法上的先进性
由于结构的损伤机理较为复杂,许多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如结构的非弹性变形和积累滞回耗能指标确定和计算,损伤指数计算的进一步简化、准确化,结构损伤模型与结构的强度、刚度、延性等设计参数的关系分析,结构损伤谱的确定等
因此,尽管基于损伤的抗震设计方法在理论上有其合理之处,但直接采用损伤指标作为设计指标并不易为广大工程设计人员采用
1.4 基于位移的结构抗震设计 1.4.1 基于位移的结构抗震设计概述 根据设计思路的不同,基于位移的结构抗震设计大致可分为三种方法:按延性系数设计方法、能力谱法、直接基于位移的设计方法
他们不同的差别在于:直接位移法和控制延性方法是依据位移目标进行结构设计的方法,而能力谱法则更多的是一种位移验算方法
1.4.2 基于位移的结构抗震设计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① 按延性要求设计的方法、能力谱法和直接基于位移的方法都是用静力方法去解决在地震作用下的结构设计问题,没有考虑诸如地震持续时间、结构往复弹塑性变形和累积耗能等因素的影响
② 更深入地研究表征结构性能状态的破损指标与结构位移的关系,有可能为确定结构的目标位移提供更完善和简便的方法
③ 对能够应用于实际工程抗震设计的位移反应谱尤其是弹塑性位移反应谱的研究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④ 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中采用的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存在着如何选取合适的水平力分布模式和位移分布模式等问题
1.5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设计 1.5.1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概念 组织对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描述是“性能设计应该是选择一定的设计标准,恰当的结构形式、合理的规划和结构比例,保证建筑物的结构与非结构的细部构造设计,控制建造质量和长期维护水平,使得建筑物在遭受一定水平地震作用下,结构的破坏不超过一个特定的极限状态”
atc 组织对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描述为“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是指结构的设计标准由一系列可以取得的结构性能目标来表示,主要针对混凝土结构并且采用基于能力的设计原理”
fema 对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描述为“基于不同强度地震作用,得出不同的性能目标
1.5.2 基于结构性能抗震设计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 基于结构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尚不成熟,要广泛应用于设计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尚需对以下问题展开研究: ① 在地震危险性方面,要实现由烈度向地震动参数区划的过渡,按重现期或超越概率重新定义地震危险性水平
② 在结构性能方面,以结构性能为基础提出抗震设防水准,定义不同结构的性能目标
对于结构“不坏”、“可修”、“不倒”等模糊的定义,采用量化数据或具体化的定性数据来描述,例如对结构和非结构构件破坏的数量和程度等
③ 研究和建立结构功能失效标准和结构破坏标准,将目前的以分项系数表述的极限状态表达式过渡到以可靠度指标来描述
基于结构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是以结构抗震性能分析为基础的结构设计,是设计理念上的一次变革,涉及结构抗震设计的各个方面,对工程结构的设计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利用该理论进行结构抗震设计,可充分发挥工程师的主动性,满足人们对结构性能的不同要求
从各国抗震设计规范修订动向来看,可以说基于性能的结构设计是21 世纪抗震设计规范的趋势
2 结构抗震设计方法比较 2.1概述 目前研究探讨的几种抗震设计新方法之中,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最为引人瞩目
它作为一套更深更新的设计理念能够涵盖以力、位移、能量等物理量为结构反应参数的设计方法,被认为是未来抗震设计的主要发展方向
本章从基于性能结构抗震设计与现行规范设计方法的对比入手,对两者的设计思想、设防目标、抗震设计过程、抗震性能评估等方面来进行系统的比较分析,基于位移、能量、损伤等抗震设计方法与现行规范采用的方法在思路原理、控制指标、破坏准则和地震作用计算过程上的异同,放在抗震设计过程比较里进行讨论
2.2 结构抗震性能水平 结构抗震性能水准表示了结构在特定的某一地震设计水准下预期破坏的最大程度,结构和非结构构件破坏以及因它们破坏引起的后果,主要用结构易损性、结构功能性和人员安全性来表达
对于不同等级的抗震性能,都应该根据结构类型及结构体系、竖向和横向承载构件、结构变形、设备与装修、修复使用等方面加以定义,应该表达为量化指标,以便工程设计和评估
我国规范中的提法“不坏”、“可修”、“不倒”其实就是对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性能水平的描述,具体叙述为“小震”对应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水平;“中震”对应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大震”对应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这一提法已经包含了一定的性能设计思想,只是对性能水平的描述比较模糊,水平之间的界定不明确,在实际设计中很难实现对结构性能的有效控制
2. 3 结构的抗震性能目标 结构的抗震性能目标是指建筑物在各设计地震水准下期望达到的相应性态水准集合,应依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分类,结合社会、经济因素和业主意愿综合确定
三级性能目标与按重要性划分的三类建筑一一对应,取每级地震作用水准下的最低性能要求组合作为该类结构的规定最低性能水准目标
并且设计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业主要求提高目标性能水平进行结构设计,在一个或多个设计地震作用水准上选择更高的性能目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建筑造价,却能减免以后可能会产生的损失
这种性能目标的制定方式充分体现了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2.4 两种方法的设计过程 建筑结构基于性能要求的抗震设计多了以下几个步骤:性能目标的确定、抗震措施与计算分析方法的选择及目标评价等
性能目标的确定因素中多了业主决策和非结构构件分级性能水准
选择抗震设计(分析)方法也是基于承载力力的抗震设计过程中所没有的,通过不同的抗震性能水准量化数值对应了不同的结构反应参数和抗震设计准则,因此可以选择基于不同的结构反应参数的抗震分析方法
并且在设计完成后,基于承载力的抗震设计只对结构进行层间位移验算是否满足限值,而性能设计则需要对结构的地震反应性能水平进行全方位的检验和评估
2.5 抗震措施比较 现行规范规定的构件截面的抗震构造措施,主要是根据结构类型和重要性、房屋高度、地震烈度、场地类别等因素确定,是对结构抗震性能水准的宏观定性控制,而不是对具体的结构性能和震害损失的定量描述
设计人员只需要按照规范采取对应的抗震构造措施,而在采取了这些措施以后结构在地震时的性能状态具体如何,设计人员并不能准确把握
这种做法的经济性和合理性都不足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是把结构在一定强度地震作用下的变形需求与抗震措施对应了起来,通过对构件截面进行变形能力设计,使结构具备与预期性能水平相符的变形和耗能能力,从而达到目标性能水平
这样使得结构的性能目标要求与抗震措施联系起来,是一种具体对应的定量的抗震措施
由于通过设计人员主动选择抗震措施来保证结构达到预期的抗震性能,因此对结构在未来地震时的整个反应过程比较清楚
这样制定抗震措施成为性能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在设计的一开始确定性能目标时就考虑进去
3 结论与展望 3.1 主要结论 本文通过按照我国抗震规范规定的抗震设计方法和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分别对同条件不同烈度区的五层框架结构进行设计
通过对抗震设计方法的对比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① 目前规范采用的抗震设计方法的“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目标具有了一定性能设计理念,但没有具体量化,并且业主及设计者也没有自主选择设防水准的权利;而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的目标确定多级化、个性化,设计者和业主拥有一定范围内的自主选择决定权
②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基于可选不同的结构反应参数控制指标,从而对应采用不同的设计准则,按不同的抗震分析方法来进行结构反应计算分析和设计,考虑角度更为全面,分析方法考虑了结构的在中等及强烈地震下的弹塑性反应,与实际情况更加符合
③ 基于能量和基于损伤的抗震设计方法通过非线性时程分析来确定结构的地震作用,地震动的持时特性对结构塑性累积损伤的影响通过结构构件的滞回耗能来体现,对结构地震反应的计算更为准确,能够解决基于承载力设计方法的一些固有不足之处
④ 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采取位移变形作为结构性能控制指标能够较好地实现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思想,位移作为初始设计变量来转化为结构的设计地震作用使得结构的性能反应从一开始就在设计者的掌握中
3.2 展望 抗震设计方法理论是一个非常庞大和复杂的课题,涉及面非常广泛,本文对这一理论的研究由于时间和能力的有限还不够深入和细致
在未来的研究中,还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① 在对不同抗震设计方法里设计地震作用水准的确定和划分的进行比较时还应该对其所采用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和地震动参数分区划分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
② 对取不同设计参数来进行设计的抗震方法待研究进一步成熟完善之后,应当就破坏准则、地震破坏模型以及各自实际设计应用中的控制效果进行更为详细深入的实例比较
③ 对不同抗震设计方法的比较还处于设计目标和分析方法比较的阶段,今后还应扩展到对结构的整个生命周期的使用效果和投资效益比较,以综合权衡各方法的长处与缺陷
参 考 文 献 【1】 胡聿贤.地震工程学【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6:5-8. 【2】 叶列平,经杰.论结构抗震设计方法【c】.第六届全国地震工程会议论文集,2002. 【3】 龚思礼等.建筑抗震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4】 杨媛.对各国规范钢筋混凝土抗震设计条文的对比分析【d】.重庆建筑大学,2000. 【5】 周舒, 曹庆.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中能力设计措施的探讨【j】. 施工技术,2007,36(9):91-94. 【6】 李菊芳.建筑结构基于能量的地震反应分析及设计方法【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4. 【7】 史庆轩.钢筋混凝土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研究及破坏评估【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2. 【8】牛荻涛, 仁利杰. 改进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地震破坏模型【j】.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6,16(4):44-54. 【9】 王振宇,刘晶波.建筑结构地震损伤评估的研究进展【j】.世界地震工程,2001,17 (3):31-35. 【10罗文斌, 钱稼茹. 钢筋混凝土框架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j】. 土木工程学报,2003,36(5):22-29. 【11吴波,李艺华.直接基于位移可靠度的抗震设计方法中目标位移代表值的确定【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2,22(6):44-51. 【12张新培. 基于性能的抗震结构设计理论的若干进展【j】. 四川建筑科学 究,2001,27(1):34-35. 【13罗奇峰,王玉梅.从近几年震害总结中提出的结构性能设计理论【j】.工程抗震,2001,(2):3-7. 【14程斌等. 基于性能的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研究【j】.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3,23(4)
精选城投债1年期私募证券投资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