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基本要素】
产品名称:山东泰丰控股债权资产项目
总规模:2亿元
期限:12/24个月
付息方式:自然季度付息
12个月:10万-50万-100万-300万:8.2%/年-8.5%/年-8.7%/年-8.9%/年
24个月:10万-50万-100万-300万:8.4%/年-8.7%/年-9.0%/年-9.2%/年
资金用途:用于补充流动性资金
无关内容:
作者通过具体建筑类型的分析,提出不应苛求高层建筑的地域性,现代生活、现代科技的国际化是现代建筑的地域性总体淡出,但力争在某些建筑上有所作为,多元共处、不同而和、显示特色、树立标志等独到见解关键词:地域性; 时代性; 标志性; 多元和谐共处 建筑的时代性与地域性问题历来为业内人士所关注
建筑应具时代性的认识较为一致
而对当今建筑地域性的企求及其发展趋向的认识则差别甚大
同时业外人士包括某些政府官员与部分市民当感到城市建筑水平不高,千篇一律而有所不满时常归咎于建筑缺乏地域性
一、当代建筑企求地域性首先在城市高层建筑面前碰了壁当今世界不少大城市,尤其是发展迅猛、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往往是高楼林立
在我国北京、上海等城市高层建筑及其群体形象犹如雨后春笋已成为城市面貌最为显眼的标志,建筑时代性最集中的代表
而且国内外高层建筑尚有不断比高之势
这中间虽有人为的炫耀因素,同时高层建筑从取向、布局、设计等方面的问题确也不少,需要认真对待使其健康发展
然而当今世界高层建筑发展至如今派势决非偶然
人类现代生活的互动整合,方便、快捷、效率的考虑,集中效应与效益的追求,城市土地的有效利用,环境的优化配置等,以及经济实力、高科技手段的有力支撑,使这种必然变为现实
诚然,高层建筑在显示时代性方面确实展现得淋漓尽致,人们进而企求其在地域性上也有所展示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然而这一愿望在大量的事实面前一再碰壁
不少专业人士一再著文并展示国内外不少城市高层建筑群体雷同的图片,作为现代城市建筑缺乏地域性的例证
的确当今诸多城市建筑面貌的趋同性在高层建筑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这些雷同通过努力虽可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然而应该清醒地看到这种大致雷同是现代高层建筑的本质在起作用
使用功能、内部布局的国际趋同,结构、设备等的要求与制约,建筑师在外型总体轮廓上选择的余地并不大,尤其是超高层建筑随着高度的增加选择的余地愈来愈小
结构的控制性、科学性使超高层建筑总体轮廓趋于塔形
当然有才华的建筑师在接受科学约束的同时并不甘心毫无作为,力求变化而显示个性
在基本保持塔形的基础上如芝加哥希尔斯大厦,束筒随高度递减;香港中国银行大厦巨形结构呈折面变换并收缩上冲,结构的合理性与造型的新颖性得到良好的统一,有特色、显个性、时代感很强,但都丝毫看不到地域性的影子
上海金茂大厦外型与细部的精心处理,加之其轮廓与塔文化的牵连,颇受人们赞赏
郑州裕达国贸大厦下部几层连为一体,中上部写字楼与客房楼两塔楼适度分离,顶部近似手掌,隐喻“双手合十”
上述两座评价不错的超高层建筑,有特色、有品位,又隐示一定的文化内涵,但仍达不到明显地域性的企求
因为前者建于上海,而上海并非中国古塔最有代表性的地区
至于后者如在泰国建造类似建筑似更可诠释
此外常见不少高层建筑借风帆象形,以喻扬帆前进,但建筑再高就与风帆形象不搭界了,诸如此类,即使形象有一定寓意,但在解决高层建筑地域性问题上均未见成效
至于那些高高在上的传统亭子,某些传统符号的标贴,而企求高层建筑显示地域性的努力,不仅软弱无力,不能左右局势,而且往往显得画蛇添足,缺乏内在逻辑,效果适得其反
地域性在高层建筑的外貌上虽难有作为,然而在高层建筑中广为风行的波特曼空间并非西方所固有,倒有我国传统建筑组群关连、空间围合、庭园互借等手法的影子
广州白天鹅宾馆外型简洁而现代,然入口处理、大堂营造以及装修设施等方面倒显示一定的南国地域气息
这正是:无可奈何花(地域外貌之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内部某种地域意境)归来
事实上,高层建筑百年的发展史也就是建筑师不断为其外貌地域化的探索史
从现代高层建筑在美国芝加哥诞生之初,直到上世纪30年代,建筑师乘古典建筑造型之余威,带有欧洲传统地域气息的高层建筑也曾风光一时
1931年建成的102层纽约帝国大厦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但终因是旧时代精神的象征,而非新时代生产力的代表,在上世纪20-30年代兴起的新建筑运动的狂飚冲击下,已成为历史的辉煌
直到上世纪60年代风靡世界约40年,时代感十足,俗称“方匣子”的现代建筑,如1950年建成的纽约联合国大厦,1958年建成的密斯代表作—西格拉姆大厦同样也经历了从欢呼到乏味的兴衰过程
正由于此,建筑师们并不甘心又想乘机在高层建筑的地域性上再振作一下
上世纪50年代末,北京民族文化宫主楼似乎为高层建筑的地域性带来一丝曙光(高度与密集度均无法与当今高层建筑作类比)
在此稍前,前苏联的建筑师们为此作出了更大的努力,出现了一批像莫斯科大学主楼带有俄罗斯传统地域性的高层建筑形象,一时颇受人们注目
然而随着世界高层建筑的大量兴起,高度与密集度的急增,以及诸多传统繁琐处理而与先进生产力无缘,未能在更大的范围内形成气候
继而上世纪60年代后现代建筑思潮萌动于前,接着众多流派蜂起于后
实际上近几十年是现代建筑众多流派相互渗透多元发展的时代,对高层建筑而言,虽已不再是“方匣子”的一统天下,有的结构感特强,有的甚至类似构筑物
而最显著的特点是顶部处理百花齐放,竞展奇特
但在解决高层建筑尤其是超高层建筑地域性方面均几无建树
历史充分表明,这不应归咎于建筑师才能、智慧与勤奋方面的欠缺,而是现代建筑尤其是高层建筑某些本质之使然
如留点余地,也至少是当前“山穷水尽疑无路”了
看来我们注意力的核心,不应在于对高层建筑(尤其是外貌)地域性的苛求,而在于: (一)高层建筑及群体如何适度、适地、得体而健康地发展以及搞好与其他建筑的关系—物极必反,不可不戒
(二)高层建筑与历史文化、传统建筑与地区如何恰当隔离与过渡,避免对抗
(三)高层建筑总体造型如何多元有序、变化协调、显示特色,某些佼佼者争取既蕴含文化而又形们喜爱的城市标志
二、现代生活、现代科技的国际化使现代建筑的地域性总体淡出但力争在某些建筑上有所作为建筑的地域性不仅在高层建筑上遇到了窘境,而且在现代性较强的公共建筑、通用性较广的建筑上也难以施展,出现了总体上明显的淡出过程
现代人类生活及其追求在很多方面是共通的
现代科技的发展与利用已经超越地域性的局限
国际化、全球化又加速了这种互通共融的过程
就现代建筑而言,不仅新的功能,而且新的科技、新的材料、新的设备等的利用也是国际性的
随着建筑的时代性、国际通用性愈强,新科技含量愈高,而建筑的地域感就愈弱
譬如现代各国的大航空港、会展中心、国际体育中心、大购物中心等大型现代化公共建筑,如作为一种文化载体,除少数偶尔在局部作一些地域性形象的点示外,总体来说,建筑的地域性已无法充当这一角色
历史的必然已不得不让位以现代生活为依据,利用现代科技、现代结构(起相当作用)、现代材料(也很重要),通过现代设计手法(包括现代构图)与艺术加工展示特有的时代精神来反映建筑这一载体在新时代的文化含意
一百多年前当小轿车刚刚诞生之初,人们不是以模仿贵族马车的造型为荣吗?而现在真是今昔巨变慨而慷了
人们并不认为这种国际化是一种失落,而是一种进步
事实上很多新科技含量高的建筑在某些方面与小轿车的本质是一致的
这有助于我们对某些事物的发展有正确的理解
当然建筑其属性不全等于机器
地域性虽然从这类建筑中淡出了,但建筑的个性与艺术性依然存在并不断变化发展着
建筑再现代化,其造型的选择要比小轿车广阔得多
奈尔维设计的罗马体育宫,虽无明显的地域性,但由于真、善、美的良好统一得到人们的普遍赞赏
现代化的香港会展中心,虽无必然性的地域特征,但面临大海,寓示海鸥展翅而充满个性(这些特点小轿车就无法实现)
即使这类现代性较强的公共建筑其地域性总体淡出的趋势中,某些建筑师仍在时代性与地域性的结合上殚精竭虑,择机作出历史性的贡献
丹下健三设计的东京奥运会体育馆就是杰出的一例,又如现代化的北京新东安市场吸取与转换老东安市场某些传统而展示地域性的一定联系
新建的现代化的中国建筑文化中心注意与附近在上世纪50年代颇有影响的新古典建筑—建设部大楼取得传统文化的某种沟通,也属于这方面的努力
虽然对这类现代化较强的公共建筑显示地域性不应普遍要求
但抓住适当机会和有利条件作出的努力,仍应受到赞扬
它是历史发展与转变进程中时代性与地域性结合在现代化较强的公共建筑中十分难得的亮点,供后人回味和启迪
再就与市民生活、城市关系密切,量大面广的住宅建筑而言,小高层尤其是高层住宅在展现地域性上确实难有作为
至于数量最多的多层住宅,就外型而言,多元和谐发展,尊重住户选择,乃为上策
在某些传统住宅颇有特色的地区,结合现代使用功能在布局和造型上作相应地域性的探索(如北京菊儿胡同)应受赞扬
大做文章,强求一统(事实上也难以做到)似无必要
当地域性包括地形、气候有显著特点的地区,应结合地域特点,在建筑设计上力争以较小的代价换取更大的实际效果
又如多层建筑邻近历史文化传统建筑应尽量尊重传统,在不影响功能、不明显增加造价的前提下,在高度、布局、造型等方面精心处理并适度靠拢,做到以邻为伴,以和为贵
“有所不为而后有所为”
某些低层、多层并与特定地域、特定传统有联系的建筑,结合时代性反映建筑的地域性建筑师还是大有作为的
中国美术馆、陕西博物院以古典建筑的某些气息与特定地域作了有机的联系
上海博物院、河南博物院以特定的文化内涵隐示了地域性的特征
北京香山饭店吸取并转换传统,利用多种手法,隐示中国(不仅是北京地区)大地域的联系,并又有时代性的气息
近20年来,我国建筑师在纪念性主题、知名高等学府、少数民族等地域特色明显的地区,特殊旅游景区,传统建筑和特有文化底蕴地区创作的某些建筑既显示时代精神,又发掘文化内涵,在环境营造、平面布局、空间构成、材料选用、造型转换等方面既满足现代使用功能又隐示地域性上成果累累
而其中如北京、承德、西安、洛阳、开封、苏州、杭州、绍兴、桂林等城市充分利用其特有“品牌”效应,特有的环境或文化内涵,特有的传统信息符号在某些建筑上做好相应的地域性文章是更有条件的
顺应建筑时代性的大方向,多元协调共处,对无法显示地域性的建筑有所宽容,而力争更多似曾相识的“燕子”归来,让世界更丰富多采有什么不好呢!这也许正是所谓“建筑情结”的一种展示吧! 三、总体谋划、有序发展、多元共处、不同而和、显示特色、树立标志综上论述,不区别情况,以地域性作为当今城市建筑设计的普遍要求是不妥的
良好而有特色的城市形象首先在于自身特点的定位,城市及社会发展、规划布局、组团设置以及核心组团(核心组团过大会带来城市一系列严重问题,且难以纠正)与其他组团关系等总体而系统的考虑
综合谋划城市标志性、超高层、高层、小高层、多层、低层等建筑、传统建筑及区域、园林绿地、广场、河道、湖泊、山丘等的优化组合,以及从城市重要入口视点,重要广场视点,重要街道(包括高架道)流动视点,某些重要制高点视点看去如何做到疏密有致,高低错落形成良好而有特色的总体形象和重点局部形象
这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系统、深入、细致、认真地研究并逐步实施
具体到建筑设计方面以下几点似应引起足够重视
(一)时代性与更新观念应成为建筑的主旋律,多元(包括中与外,传统与现代)有序而协调地发展
时代而不赶时髦,传统但不感陈旧,对比不形成对抗
当前城市建筑的重要问题是杂乱、拥挤、无序,有的甚至形成对抗
这些问题在高层建筑上尤为突出
需要认真研究,逐步改善
应该形成有节奏、有起伏众多的小高潮,更引人注目较少的大高潮,直至城市总体标志建筑使人感到兴奋、引为自豪的最高潮
(二)要十分重视对传统建筑及地区和环境的有效保护,要有适当的隔离和必要的过渡
在欧洲不少历史文化名城这方面做得较好,传统建筑区域内根本见不到高层建筑
那里的古典建筑多为多层,造型与内部布局与现代建筑有较多联系,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相对好办一些
而我国则不然,我国传统建筑一层居多,造型与现代建筑有明显差别
大片保留(如民居)则影响城市的土地有效利用,因而保留应有选择
与现代建筑的隔离极为重要,要严防特别是高层建筑形成的对抗
过渡区的建筑不仅在高度上而且在造型上一般要适当向其靠拢纯正的还是修正的,都应区别情况、精心推敲、酌情而定
但也并不尽然,如贝聿铭先生的名作—华盛顿美术馆东馆与美国国会大厦,风格迥异,可能在体量、距离(不邻近,有一定距离)方位等方面作了推敲,对比而不对抗,这些经验值得我们研究
而我国不少城市一谈保护传统其附近建筑常常简单化的老一套,老气横秋、古板陈旧,黑压压、一道道的街,花钱不少,平面又不适用,形象并不到位,需要认真研究,加以改进
(三)事实上国内外不少有品味的成功建筑并不是现代化十足,也并不是地域性十分明显,更不是表面的新、奇、特,而是由于反映了深刻的文化内涵
从环境、功能、空间、造型、构图等方面显示其个性特色
证明了:建筑的真正魅力,主要不在表面的炫耀,而在于内在的必然逻辑性
某些有特色的现代大型建筑往往是总体求顺、重点求奇
而某些有品味的建筑往往又是简而有味、奇而有理
对立统一是宇宙间最根本的客观规律对比协调也是建筑构图最根本的规律
近几十年来现代构图理论把这一原则大大地深化、发展,并注意与新结构、新材料的结合,出现了许多有品味的崭新形象
为显示个性特色,为创精品,结合主题、功能、环境,应重视现代构图理论的深入研究与恰当运用
时髦建筑不宜简单否定,更不能追风赶潮
建筑不是时装,要经得起较长时间的考验
然而既成时髦新潮,纵有不少人为因素,但总有内在为人欣赏而有价值的东西,需要深入分析,适时、适地、适度地具体运用
城市标志性建筑无论是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巴黎凯旋门、埃菲尔铁塔、伦敦塔桥、莫斯科克里姆林宫、悉尼歌剧院、北京故宫、天坛、上海东方明珠塔、金茂大厦等是为城市画龙点睛,集中升华最为精彩的亮点
往往给市民带来自豪,给人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象
时代性是大方向,多元和谐共处是大环境
地域性抓住适当机遇,适当条件在适当建筑上仍应有所作为
重视文化内涵的发掘与显示,注意功能环境、空间和现代构图理论的整合,在建筑的个性、特色上多做文章,并进而为树立城市以此为荣的标志性建筑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捷.海上货物运输【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1. 【2】杨霁.学习日本水岛船厂经验,改进文冲船厂安全生产管理【J】.广东造船,2006(2),46-50. 【3】3000斤舱盖板飞起.温岭一造船厂爆炸造成3死5伤. 【4】36人死亡上海沪东造船厂重大事故责任人被处理. 【5】王世珠,姜爱国.浅谈船舶修理中的现场安全管理【J】.地质勘探安全,1997(1),16-18. 【6】包建新,左德华.谈船舶修理中油污染事故的防范【J】.航海技术,2008(6),46-48 【7】鲍承昌,刘春清,张万玉.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经营管理,2003(4),22-29. 【8】吕洪胜.修船企业安全教育应实现系统化和规范化【J】.中国修船,2006(6),6-7,10.
山东泰丰控股债权资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