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增信措施
偿付债权方式
资金用途
一年期、二年期和三年期
人民币10万元(规模增加额须为1万元整数倍)
@江油鸿xx有限公司为项目项下资产到期偿付及项目债权溢价费支付承担全额无条件不可撤销连带责任保证担保。@江油城市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为项目项下资产到期偿付及项目债权转让费支付承担全额无条件不可撤销连带责任保证担保
转让方每季度(3月、6月、9月和12月)的5日为本项目的债权溢价费结算日,结算日起三个工作日内完成支付;本项目到期日最后一个结算日,到期日次一个工作日为偿付日,偿付日起三个工作日内一次性支付剩余债权溢价费并偿付债权
江油工投盛林5号2023年债权拍卖
优质知识分享:
它为美化城市环境、增强城市活力、体现城市特色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提倡“人文精神”的今天,准确地把握城市文脉,通过塑造人性化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来体现设计者对使用者的关怀,是城市规划设计者的潜心追求
而具有多样性、发展性以及深刻文化内涵的城市公共空间,则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梦寐以求的企盼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行为美学以人为本 一、城市公共空间概述 城市公共空间在学术上解释为:1、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其目的是为广大公众服务
城市公共空间主要包括山林、水系等自然环境
2、可供全体市民免费使用的一个多层次、多功能的空间,是用于休闲、集会、娱乐等活动的场所
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生物概念,理解和巩固生物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城市中建筑实体的开放空间
它是市民进行公共交往活动的场所,与市民的生活紧密相连同时它又是城市生态和城市生活的重要载体包含与生态、文化、美学及其他与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元素
4、广场、公园、绿地、各类步行道休息、交往、娱乐的空间
城市公共空间的一般概念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
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
城市公共空间的广义概念可以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例如城市中心区、商业区、城市绿地等”
城市公共空间可以进行交通、商业交易、表演、展览、体育竞赛、运动健身、消闲、观光游览、节日集会及人际交往等各类活动
城市公共空间是体现城市风貌与特色的重要场所,是城市的魅力所在
它不但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了开放的空间环境,而且在城市的演变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记录着城市历史与文脉的积淀
凯文•林奇(K
Linch)的“城市意象理论”、简•雅各布斯(JaneJacobs)的“城市活力分析”以及扬•盖尔(JanGehl)的“交往与空间”等理论,都对营建个性突出、富有活力的公共空间的意义做出了积极探讨
从本质上看,公共空间应该是一个自由的环境——人们可以随意使用它们,但也可以自主选择到其他的地方
在此,我们可以通过优化城市公共空间的要素设计,丰富人们相互交往的场所,满足公众多样化需求,提高城市公共空间质量,以此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成功的公共空间是以富有活力为特点,并处于不断自我完善和强化的进程中的
要使空间变得富有活力,就必须在一个具有吸引力和安全的环境中提供人们需要的东西,即如何在公共空间中营建和应用“空间与尺度”、“可达性与易达性”、“混合使用与密度”、“环境质量”、“公共设施”、“街道家具”和“公共文化活动”等要素
公共空间首先是一个“空间”的概念
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由长、宽、高等量度和范围表现出来,是物质存在广延性和扩张性的表现
但形成具有实质意义的公共空间应该是具有地域文化和内涵的,并赋予空间涵构意义的“场所”
“场所”概念常强调“归属感”和与场地的情感联系
荷兰建筑师奥尔多•范•伊克(AldoVanEyck)在他著名的场所描述中强调:“不管空间和时间的意义是什么,场所的事件只会有更多意义
这是因为在人的意念中,空间表现为场所,时间表现为事件
”然而在当前营建场所感的规划设计中,场所的形态意义常常被过分渲染,甚至超越了更为重要的人之活动及空间的功能意义
二、美国城市空间发展史 18世纪初,每一处公共空间,即每一块由当局控制的土地,都意味着服务于公共机构,而非服务于公众
那个时期的公共用地主要是用于地方上教堂或学校的建设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新建城镇,几乎无一例外地包括了为市场、操练场、码头、教堂、大学、学术机构及公众庆祝活动和集会服务的公共空间
它们都以公共的功能为标志,人们在其中从事一些公共服务工作或扮演公共角色
殖民地时期及独立之初,美国的复兴实践更多关注的是建筑物而非其前面的广场
按照18世纪的观点,无论广场如何的大和开阔,它的荣耀都来自于其从属的建筑物
许多城市的地图显示,在最终将矗立起的居住区中间插入小的广场,无疑意味着它被公共建筑围合,并将因此获得荣耀
但是,进入19世纪以后,这些小型广场多被当作公园来看待
从关注公共建筑到关注公共空间的转变将最终使得公共空间与城市背景之间几乎没有什么美学上的联系
随着19世纪的临近,市民广场逐渐失去它的声望,这一点已经变得越来越清晰了
在独立战争期间(1775年-1783年),公众庆祝的活动中心曾经是教堂的大厅、独立宫及纽约的中心草地
但是,当政治演说和政治抗议不再流行的时候,公众就开始光顾拥挤的街道、两旁植树的散步道和滨水区了
其它方面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这种离心运动
中产阶级家庭感到郊区和独立农庄的吸引力;新来的人(许多人是从海外来的)对原来的风俗并没有特殊的感情,在城市新区出现的教堂与原来位于城市中心的教堂之间产生竞争;铁路和工厂的出现,将人们休闲时间的活动转移到建设活动较少的城市郊区
最终,公共建筑本身也不再处于真正有权力的地位,渐渐沦落为官僚主义的办公建筑
尽管老的城镇和美国东部的城市仍在空间上保持中央公园的传统,但在中西部和整个大平原地区的城镇格网规划和整齐划一的街区中占有优势
其中一些城镇也提供了一到两个“公共场所”,但这些“公共场所”几乎都不位于城市的中心,因此也就很少被发现是与公共建筑结合在一起的
在很多情况下,为公园预留的大块空间不久就被进一步分割为建筑用地地块了
作为一条捷径,普通的美国小镇靠近主要街道建立车站和货场
铁路成为城镇的中心,而这在欧洲是绝对不允许的(在欧洲,车站往往被安排在郊区)
这样,美国城市围绕车站和货场形成了一种社会中心的替代物(仅仅服务于男性),即一种由破旧街道、批发区和马力交通组成的混合物
这似乎提供了一种不合法的、低俗的吸引物和消息发布的中心
这是一种市民能够聚集、谈论的传统城市空间的粗劣的替代物
1851年,纽约立法部门授权城市用得到的840英亩土地建造公园
1858年,F.L.Olmsted在设计竞赛中获胜,并开始中央公园的建设
在19世纪末的时候,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固定的郊野公园设计的标准
在一座大城市可达的范围内建造郊野公园的基本目的是使人们通过与自然风景的交流来获得大脑的清醒与身体的放松
这暗示了郊野公园设计的两个限制条件:首先,没有任何类型的建筑在公园中被建造,同时也没有经过设计的花园、雕像、玻璃暖房、植物园或动物园、开音乐会的树坛和电子喷泉等,流行的运动场、检阅场,为孩子们提供的球场和为划船游泳提供的设施在公园中也找不到;其次,公园应当在视线上与城市背景隔离,通过绿篱环绕构成的不通透的围墙,使得外部的城市世界永远都不会影响里面的郊野景观,不会打扰参观者寻求头脑和身体放松的体验
19世纪80年代,以在贫民窟中提供小的运动场为开端的“操场运动”(ThePlaygroundMovement),强调公园的易达性
市民对不同户外游憩空间的迫切需要增加了城市当局提供适当场所的压力
劝说市长充分利用已有的公园,比通过购置另外的土地来满足游憩需求要容易一些
一些实例也证明,依照原有的公园方案,可以将一些游憩设施聪明地安排在其中
公园在很大程度上已不再只是作为个人与自然交流的环境,已经成为有助于公众休闲、健康,引导公民意识和增加其自然常识的环境
在20世纪早期那个进步的年代,公众尤其是生活在拥挤的内城的工人阶级对健康、卫生及游憩机会的需求成为促进开放空间建设的根本原因
开放空间的易达性反映在市区、地区的规划和社区、邻里不同尺度空间的设计中,这些在ClarenceStein著名的Radburn规划和ClarencePerry的邻里单位思想中得到集中体现
这些受到EenezerHoward及英国的花园城市影响的世俗目标,被建议作为工业城市拥挤不堪和环境污染的解毒药(AnAntidote)
在1933年的《雅典宪章》中,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工AM,CongresInternationauxd'ArchitectureModerne)强烈坚持把提供城市开放空间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的一条基本原则,并指出开放空R是“城市之肺”(TheJungsofTheCity)
为了制定作为公共产品的开放空间的提供标准,需要对全国范围内官方采用的所有公园和游憩标准进行整理
1948年美国公众健康学会(TheAmericanPublicHealthAssociation)下属的卫生与健康住房委员会印制了《邻里规划》(PlanningtheNeighborhood)一书
这本书总结了城市区、示范地区和与地方学校有直接联系的邻里公园对开放空间的要求
最终,这些标准成为总体规划中开放空间和社区设施确定的原则,并符合州的立法部门和美国住房与城市发展部(TheU.S.DepartmentofHousingandUrbanDevelopment)的“701纲要”的要求
在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方面,公园部门现在更直接地参与游憩事件的策划和组织,与早期对美学特点和教化目标的关注相比,当前他们更关注公园的社会实用功能
这样,1880年按照
Imsted传统设计的St.Louis森林公园,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被改造成为集高尔夫球场、网球场、博物馆、动物园等实用设施于一体的公共空间
后来,市场推崇者对公园和开放空间同其它的公共设施和服务的态度一样,不得对公共产品的假设提出质疑
实际上,财政拮据的城市已开始被迫依靠私人领域建造位于城市中心区的公司广场(下heCorporatePlazas)一类的开放空间
在街道衰落的同时,私有的购物中心(ShoppingMalls)在美国继续容纳大量的公共生活
全球化经济造成了许多方面的紧张和冲突
这种紧张象征着地方公众对全球公司利益的无能为力;文化趋同成为大势所趋;收入的贫富悬殊正在拉大;地方及全球范围的环境质量在下降;在多种族城市社区中文化、地方性和社会特征的种种危机等
因此,爆发的示威,表达了一种缺乏地方控制的挫折感,并进一步导致了在地方和邻里层次的动员(Mobilization)行为
一个地方行动主义化(LocalActivis)的例子是洛杉矶市的宪章改革,它授权组成邻里委员会(NeighborhoodCounc们S)
其建立的初衷是希望更加关注地方街道和邻里可居性的提高及公共领域的共享
在一些城市,社区行动主义帮助将被废弃或闲置的地块转变为袖珍公园(Vest-pocketParks)和邻里球场
在许多内城邻里和移民社区中街道生活已经重返社区
以邻里为基础的非赢利团体也有普遍的增加
它们负责社区品质的提高——从提供住得起的住房到促进小型商业的发展,以及在用传统的市场眼光来看太有投资风险的穷人邻里注入复兴动力和创造第三场所
通讯和信息技术领域的革命,已经使我们自身进一步从公共生活和公共空间中分离出来成为可能
我们现在是网络空间和网络社区中的公民,关于传统的公共空间和场所的思想正在变得过时
许多人关注是否网络城市和网络场所完全排除真实场所和社区的社会生活
现在许多日常生活如工作、购物、商务交易、社交活动都可以通过Internet来实现
这也弱化了面对面联系和通勤的要求
通讯技术革命也预示着进一步取消公共生活和公共领域的发展趋势
基于虚拟的生活(TheCyborgian匕ife)可能会导致越来越多的分离、逃避和社会反常行为
似乎,贫穷的人和不工作的人(DependentPopulation)的公共城市与成功人士的私有城市将会继续存在于数字鸿(TheDigitalDivide)的两边
三、城市公共空间的美学行为 从美学角度看,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审美对象,其美学行为的研究是以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为背景,以组成城市公共空间的一个个美学元素为载体的系统工程
在规划设计上,城市公共空间美学行为的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者运用专业知识和审美设计学、城市景观学、美育功能和美学取向的理念,进行城市规划的功能分区和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定位;二是社会群体对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发展成就及其美学功能进行审美评价,并通过自身行为规范来充分体验审美愉悦和美育效果
城市规划的功能分区应注重美学元素及公共空间系统布局:城市规划是政府调控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乡科学发展与有序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
人们对一座城市的认识往往是从城市公共空间开始的:繁华的街市、洁净的步道、别致的建筑、精美的广场、常青的绿地、文雅的市民……等等,它能使人终生铭记,并由此生发出对城市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
良好的城市应是由宏观、中观、微观等不同层次的城市公共空间共同组成,它们在形态上表现为点、线、面的特性
点是指城市的微型公园、街头绿地、道路交叉口、区域性小广场等节点空间;线指的是商业街、步行街、主次干道、绿化长廊等线性空间;面指的是城市中心商务区、住宅区、大型公共设施集中区等
城市规划在对以上形态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上要从定位、定量、定形、定调四个方面来把握,分析城市的布局特点和性质,研究居民分布的状况、购物能力、传统习惯、交通组织等制约因素,对各种规模的公共空间进行统筹安排
另外要创造公共空间个性特色
城市公共空间的开发与利用应尊重历史,延续文脉
城市规划设计要充分考虑传统文化、社会经济以及与自然、地貌、环境、习俗相协调的因素,运用形式、色彩、光影、材质、背景等综合手段建构城市公共空间的个性
个性特色的创造包括特定空间与城市中心空间体系的协调关系,公共空间在特定现状及交通等条件下所限定的形态、公共空间中标志物或纪念物的主题、铺地材料及图案的特征以及植物的地方性等
城市规划对建筑的整体要求应体现公共空间美育功能
城市公共空间的最终定位是依赖各种建筑的成形和各种设施的配置而构成其功能价值的
人们通过审美视觉去感知城市和建筑,交流情感、平衡情绪、激发想象与创意;重建物质与人类的亲合关系,沟通人与空间的联系,还城市和建筑以本来意义
换言之,将建筑物赋予美学行为能极大地提升公共空间的心理功能,使公共空间不仅仅是作为“通道”或“广场”的物理形式存在,更成为人们心理、情感的“价值凹地”,令公共空间变成美轮美奂、有精神意义的“场所”
按美的规律来建造城市公共空间,是以审美教育完善人格为基础的
提高人的素质的审美教育目标,不单单是满足精神需求,而是在满足精神需求过程中实现对人的素质全面提高
个人的发展,必须通过社会来实现;而社会的发展,必须依赖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所以,城市公共空间如公园、绿地、雕塑、小品、广场等审美个体,最具有群众基础和丰富文化内涵的特性,决定了审美教育要借助这些元素作为审美媒介,由城市政府向大众施加审美影响,净化性情和心灵,塑造美好人格,以此达到社会的和谐
城市公共空间在政府的主导下,通过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者的匠心独运,通过艺术家和社会学家的专业构思,应更多地溶入社会责任感、伦理关怀、处世哲理等审美内涵,以提高人们的文化、思想素质,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受能力和欣赏能力,达到净化心灵、塑造理想人格的目的
从建筑的视觉效果上展开城市公共空间的审美定位
1)用城市景观营造美的视觉,凝神于景、心入于景,心灵与城市公共空间合为一体,内心中永存公共空间的绚烂美丽和景色如画,在欣赏中得到启迪、珍惜,这就是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所要达到的美学效果
2)用总体色彩烘托美的氛围
色彩是城市公共空间审美定位的一个重点,具有艺术美、灵感美、个性美
在选择建筑色彩时,设计师应根据规划要求通盘考虑建筑的环境及地理、气候等带来的影响和色彩的相长相消因素
色彩的择取和运用,必须适应社会心理以及社会环境和建筑物的结构特点,恰如其分地运用色彩的冷暖规律
一般地说,在温暖地区,宜采用淡雅的冷色调,给人以凉爽舒适之感
对寒冷地区,则宜采用厚重的暖色调,或在中性色系中点设暖色,增强温和感
广场、园林建筑色调应使人感觉幽雅明快,公园、景区建筑色调应令人感受宁静安逸,使色彩的心理作用得以充分体现
这样,区别对待各地区、各种不同建筑对象的色差,使建筑物与城市公共空间素雅呼应、浓淡相宜,给人以强烈的美感氛围
3)城市建筑应具美的个性
城市公共空间的主体是建筑,构成城市内涵的精华也是建筑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进步,建筑越来越具有审美的性质
根据建筑所具有的凝固、不可移动这一特性,对建筑物特别是公共场所进行规划设计时必须符合城市性质、城市特点、城市文化、城市文脉及公共心理要求,要结合地理地貌和环境氛围,彰显城市建筑和公共空间的独特个性
4)景观资源显示美的境界
自然景观资源是城市的宝贵财富,规划设计时要正确处理好建筑物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该用的绿地不得放弃;该蓄的水面不得破坏;该保的山体不得挖掘;该留的林地不得砍伐……
同时,对自然景观资源要运用“借景”手法进行科学利用和加工创新,从而使城市公共空间构成一种更加广阔深远的建筑艺术氛围,显示美的境界
5)建筑造型创造美的效果
建筑是为特定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和创制的艺术
建筑造型与城市环境的联结或整合,既反映在表层形式各要素,如光色、形象、形体、材质、尺寸、方位等方面,又体现在性格、情调、主题、内容、审美观念等深层诸要素方面
建筑造型成功的整合关系还在于建筑与城市公共空间的良性互动,要求建筑参与其所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组织、空间划分和对环境尺度的调节
城市人性化公共空间设计的美学行为包括: 1)居住区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现代城市居住区是指为满足人们定居生活需要的空间地理单位
因此,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在居住小区和邻里单元这一级,公共空间的设计要求反映出强烈的家庭感和紧密的邻里生活气氛;在居住区一级,要处理好容积率、绿地率、建筑密度、建筑间距、建筑高度等关系,充分体现整个城市所凝聚着的集体意象和特色
在居住区努力塑造反映具有社区向心力、凝聚力的公共空间,环境的整体个性和领域感,要反映出为使用者所熟知的社区环境符号,传统文脉条件,要创造出高品质的物质空间环境
2)提供促进交往的公共空间城市公共空间是公众进行交往交流的载体,是城市政府促进社会和谐、培育城市文化的重要资源
公园、广场、景区、体育场馆以及购物中心和文化中心,作为促进人际交往的首选空间,规划设计要注重规划选址、人流物流、公共交通、卫生设施、绿地控制和空间环境的营造等方面的综合因素,使之动静兼容,构建和谐
四、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以人为本 城市不仅是形象景观不仅是摆设——在城市中行走,人的感觉体现着这个城市的文明程度
公共空间是否宜人、是否对人形成心灵的呵护决定了人的行走感受
城市不仅仅是形象,而是每天生活在这个城市中的人的生活
来自中国、澳大利亚以及美国等国家的专家们认为,城市公共空间应该兼顾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
因为舒适的居住环境、优美的自然景观与具有文化底蕴的人文景观完美结合所创造出的公共空间景观,不仅能够使人身心得到放松,而且能够陶冶性情,净化心灵,提升城市形象
商业文化中心、博物馆、交通枢纽、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以及体育场地等,城市的公共空间体现着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品位,反映了城市的精神气质
专家指出,缺乏公共空间的城市是不具备持续发展力的
通常所说的设计人性化、设计“以人为本”就是说设计的核心是人,所有的设计其实都是针对人类的各种需要展开的,这些需要不仅仅是物质生活需要,更是包含着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是设计本源的回归
所谓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就是如何通过构成城市空间的诸要素、空间表现特征、空间美学意义等几个层面体现人类的内在生活、精神需求问题
我们只有弄清楚最终的目的,才有可能赋予我们生存的空间以生命和情感,使其更贴近普通城市居民潜意识中的某种精神需求,心理、行为、文化应该是城市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研究的核心问题,人性化设计反映了“为人而设计”的本质特征
对城市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内涵的理解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一是物理层次的关怀,这是城市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内涵的基石
人性化设计是以设计的理性化和功能性为前提条件的,离开了科学结构的理性化和合理的功能性,人性化将走向极端,最终将违背人性
公共空间在考虑到日照、遮阳、通风等因素,使场所在保持人们心理、生理上的舒适的同时,还应配置各类设施以满足人们的复杂活动需求
如巴西的首府巴西利亚就是典型的功能分区明确的现代主义城市,其设计者路西欧•哥斯达以汽车交通作为新首都规划的尺度,却忽视了完整合适的步行系统
在这座尺度宏大的“汽车城市”,人们几乎很难轻松地步行游览并穿越街区,时时处处需要乘车流动
这种将人与人、人与自然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简单化的结果,就难免使城市缺少活力,不能完善人的需要,特别是忽视了心理与社会因素,对公共空间也缺少关注
二是心理层次的关怀
设计如果仅仅追求一种功能至上的原则,想以此向人性化靠拢,是行不通的
一旦理性压倒人的个性,也就偏离了人性
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物理层次关怀的同时,也关心人的心理、关怀人的情感
例如那些日光充足的室内“街道”就为身居办公室的白领和生产工人邂逅创造了条件,也促进了不同职业的人群进行沟通
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筑、构筑物的适度围合,形成积极空间,增强使用者的安全感、领域感,从而使公共空间增强场所感、领域感而对人们具有吸引力
当空间规模过大时,可利用植物、地面高差、铺地、色彩、设施等创造尺度宜人的空间环境
可见,注重心理关怀的人性化设计反映了城市公共空间“为人而设计”的本质特征
三是社会层次的关怀,即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关怀
在我国的一些学者看来,开放空间就是指城市公共空间,它包括自然风景、公共绿地、广场、道路和休憩空间等等,这就要求我们研究城市公共空间环境以至整个环境的演变过程以及对人类的影响,研究人类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探讨如何改善人类的聚居环境
加强策划与规划,从城市整体结构方面作好战略性公共空间规划,使资源、能源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尽可能少地消耗一切不可再生的资源和能源、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达到自然、社会、经济效益三者的统一
四是对人群细分的关怀
弱势人群因其自身生理、心理特点和整个社会环境系统缺乏针对他们的考虑,而使他们的自由行为受到限制
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消除由于身体不便带来的障碍,即无障碍设计,且尽量满足最有可能使用该场所的群体的需要,同时也鼓励其他群体的使用,并确保群体之间的活动不相互影响,让儿童、老人、残疾人都可能享受户外公共生活的乐趣,特别是针对母婴、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需要,在公共空间设计、建设时也理应给予体贴关怀,使他们也能共享现代科技文明成果
只有顾及了人类本身的内在需求并在城市空间诸要素、空间表现特征、空间美学意义等多个层面上加以设计的互动与经营,才能使城市公共空间达到与人类需求同构的形态特征和美学意境
对公共空间的酝酿、策划、营造、设计、使用、维护和改造都应以人为本,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实现对人性化的关注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性化设计完全是设计本质的要求,是设计本源的回归
以“十字金街”著称的解放碑中心区有比较完善的步行系统,不仅沟通了整个中心区的步行联系,而且适度地引进轻轨、巴士等公交系统,解决了中心区复杂的公共交通需要
但中心区整体车行系统的技术指标偏低,道路用地比例仅为15
2%,远低于大城市中心区20%~25%的指标,加上路网格局、线形设计不合理,造成了车行交通的易达性进一步降低,从长远来看,这是保持解放碑中心区旺盛活力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从空间与尺度上看,解放碑中心区的建筑密度与建筑高度偏高,高楼林立的整体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心区的空间尺度和视觉效果
虽然设计考究、使用方便的街道家具和公共设施给公共空间注入了应有的活力,但是总体绿化容量的严重不足影响了中心区的环境品质和质量
不过,时常举行的公共文化活动以及商家开展的商业活动对于解放碑中心区的活力营建起了重要作用
特别是每逢节日庆典的时候大量人群聚集在解放碑欢呼雀跃的景象成了重庆繁华兴盛的象征
有观点认为:在现代科技的促进下,过去需要发生在公共空间领域的一部分社会及市政功能已经转移到了私密领域(如娱乐、资讯获取以及消费过程可以依靠家庭中的电视和互联网来完成),曾经只能以集体和公共形式出现的活动也在逐步转化成为更加个人和私密的形式(例如城市中的各种缴费手续,过去必须到指定的公共场所完成,而现在则可以通过网络甚至通讯手段就可以在私密领域完成),公共空间对于城市的重要性愈趋减弱
但对于目前我国的城市现状而言,公共空间的使用仍然在城市社会生活中占主流地位,只是由于设施陈旧、设计不当以及人们的意识水平不高等原因,造成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相对低下,服务能力有限,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分析人本主义,发掘城市文脉,才能使城市公共空间自始至终体现对人的关怀和尊重;同时,能够使人们感受到历史的魅力,感受到新与旧的碰撞和美感
这种感受凝结成一种完整的空间印象:蕴含活力,个性分明,充满希望,却又在不经意时流露出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
这时,城市公共空间塑造的美丽愿望才能得以真正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