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linbin123456

割完韭菜负债上百亿,他坐着私人飞机颠儿了

割完韭菜负债上百亿,他坐着私人飞机颠儿了摘要: 割完韭菜负债上百亿,他坐着私人飞机颠儿了2009年,十八年没拍过片子的中影集团董事长韩三平,准备再当一次导演。他拿到了一个好剧本:《建国大业》。在《建国大业》的投资方里,不乏中影、...
割完韭菜负债上百亿,他坐着私人飞机颠儿了
2009年,十八年没拍过片子的中影集团董事长韩三平,准备再当一次导演。
他拿到了一个好剧本:《建国大业》。
在《建国大业》的投资方里,不乏中影、英皇、寰亚等巨头,一家名叫DMG的公司,尽管名不见经传,也位列其中。
打动韩三平的,是DMG老板肖文革的一句话:
“我不是来分钱的,而是来帮着赚钱的。”
在所有的公开资料里,肖文革的出身都是一个谜。
他出生在1967年,因此起名“文革”,多年后,感觉时代烙印太强的他,还曾把名字改成了“肖文阁”。
他自称出身军人家庭,曾经在政府和部队工作,而这种经历往往会被当成是“有关系、有能量”的。
1993年,肖文革创立了DMG娱乐传媒公司,两个合伙人,一个叫丹·密茨,对外官宣是来自美国好莱坞的导演;另一个叫吴冰,是八十年代的全国体操冠军,退役后沉浮香港,从武打替身开始,拍了一连串动作电影。
据肖文革自述,三人能走到一起,是因为“都是电影的狂热爱好者”。
但DMG的起家业务,却和电影没什么关系。
关于要不要干电影,他们讨论了好一阵子,结论是90年代的中国电影刚起步,院线少、观众少、市场有限,最重要的是:审查制度太严。
《红高粱》被批缺乏崇高、歌颂土匪;《大红灯笼高高挂》被批丑化民族、迎合洋人;《活着》差点给毙了;《阳光灿烂的日子》送审时,姜文浑身紧张,整天拎着一把斧子在院里转悠。
人都快神经了。
所以三个人达成了一个约定:宁可不做中国电影的先锋,也坚决不做中国电影的先烈。
但不拍电影的DMG仍然拿起了摄影机——给企业拍广告片。
这个业务,DMG干得很真诚。用吴冰的话说:
“再小的广告片,也当成好莱坞大片拍,再小的客户,也当成大客户维护。”
靠这份真诚,DMG开始在广告公关行业崭露头角。根据官方宣传,十几年里,美国Summit广告奖、戛纳广告金奖、伦敦国际广告奖提名,DMG把圈子里的大奖拿了个遍。
它的客户,也从最早的嘉陵摩托,一路扩展到宝马、奥迪、耐克、NBA、一汽大众、中国移动等国际大品牌。
但肖文革他们,仍然一直在暗中观察中国电影,等待一个入场的好时机。
多年后,当媒体问到“好时机究竟是什么”时,肖文革和吴冰同时伸出一只手,对着镜头张开了五指。
张开五指的手,代表的是5000块银幕。
2009年,中国电影院线的银幕总数突破了5000块。对于行业,这里面藏着两个机会。
一方面,如同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一样,5000块银幕,意味着中国电影的市场规模冲破了临界点,消费者观影需求上去了,中国电影终于可以靠市场养活自己了。
另一方面,作为国内广告业的资深机构,DMG曾经为许多客户做过电影广告植入,肖文革他们很清楚其中的商业价值——5000块银幕,就是5000块广告牌。
喜上加喜的是,根据肖文革打探来的“内幕消息”,国务院正在制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影视制作行业被列为重点发展行业,过去的审查制度将会松动。
大干一场的时候,到了!
为了进军中国电影行业,DMG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包括在美国成立分公司,收购好莱坞的剧本公司,也包括找一个“打响第一炮”的机会。
那一年的春天,肖文革他们发现了一个绝佳的良机:18年没拍电影的中影集团董事长韩三平,居然要重新拍片了。
打动韩三平的剧本,叫作《建国大业》,反映了抗战胜利到新中国建立的历史,是一部向建国60周年的献礼片。
在那之前的主旋律影片,其实不太能吸引观众。但在电影筹备会上,名导陈凯歌出了个主意:想让更多人进电影院,就要搞全明星阵容。
于是剧组开始到处拉人,一开始大家都不太情愿,但随着姜文、张国立、葛优、陈凯歌、冯小刚等人的加入,影视圈纷纷行动,主动表态要来参演,不少经纪人甚至托人表态:
就是不说话,露个脸也行。
《建国大业》的明星越聚越多,等到周星驰想要参演,另一位导演黄建新回复说:
“抱歉,您连跑龙套的机会都没了。”
最后,《建国大业》剧组集合了172位专业演员,其中明星、名导83位。为了电影拍摄,多部门一路开绿灯,连南京的“总统府”景点都破例让剧组进入。
让片子更有商业价值的是,这些明星都是义演,省掉了巨大的片酬。基本上播了就能火,火了就能赚。
肖文革找到韩三平时,《建国大业》其实不缺投资方。虽然彼此早就认识,但韩三平并没有太强意愿让DMG分一杯羹。
可肖文革只说了一句话,就打动了韩三平:“DMG不是来分钱的,是来帮着赚钱的。”
肖文革拿来参与《建国大业》的资格,是中国电影产业一直想学,却始终没有学到手的盈利模式——在电影中不动声色,恰到好处的广告植入。
在肖文革的操盘下,中国交通银行成为了植入品牌。
在影片里,蒋经国在上海的办公地点,巧妙地设在中国交通银行的旧址。“交通银行”的标识,在电影中清晰可见。
而在影片之外,从电影院到户外广告牌,再到交通银行营业网点的宣传公告栏,都贴满了《建国大业》——中国交通银行鼎力支持的电影海报。
《建国大业》总投资3000万元,最终的票房达到了4.3亿元。随着影片大火,电影本身和品牌都成了赢家。
最大的赢家,则是在圈内一炮而红的DMG。
《建国大业》,只是DMG的牛刀小试。
在肖文革看来,和好莱坞相比,中国电影的商业模式始终没能“正”过来。
好莱坞最成功的商业影片,票房只占总收入的30%,票房外的价值链占到70%,这种模式,被称为“三七结构”。
而多年来,中国电影的票房收入,却一直占电影收入的90%。
在借《建国大业》的大船成功登陆后,肖文革决心按照好莱坞的模式,从剧本设计、前期推广、话题营销、首映礼直到后续开发,把中国电影的商业模式“正”过来。而他所依仗的,是DMG在广告业内长期积累的雄厚资源。
DMG选择的变现试验场,是根据热销小说《杜拉拉升职记》改编的同名电影。
这部电影最终拿下了超1.3亿元的票房收入,但早在上映之前,DMG出品方就通过广告植入收回了成本。
在影片里,角色开马自达轿车、用联想电脑、用诺基亚手机,去泰国旅游,解压的时候吃德芙巧克力,每份简历上都有招聘平台的LOGO……20多个品牌的植入,让网友评论道:
“《杜拉拉升职记》不是电影,是像电影的广告。”
但肖文革却不以为意,面对批评,他只回应了一句:“票房是广告植入是否成功的试金石。”
凭借公司合伙人丹·密茨在好莱坞的活动,DMG代理了《神秘代码》《暮光之城》《生化危机:战神再生》等一系列好莱坞大片。但由于行业监管对于进口影片的数量限制,肖文革很清楚,代理业务根本做不大。
在出品了中美合拍电影《环形使者》后,DMG决定玩一票更大的:拍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好莱坞大片。
2013年5月1日,由DMG中国区业务整合而来的印纪传媒,与漫威合作拍摄的《钢铁侠3》在国内正式上映。仅5月1日凌晨零点整的首场公映,就收获了2400多个午夜场,一举斩获1250万元票房。
最终,《钢铁侠3》收获了7.54亿元国内票房,位列当年国内票房榜亚军。
作为影片策划、剧本、投资、拍摄、宣发全环节的参与者,印纪传媒打了更响的一炮。
身为DMG的“铁三角”,吴冰在国内被塑造成“中国好莱坞首位制片人”的形象,丹·密茨则在海外成了推动好莱坞与中国电影结合的“好莱坞先生”,本就出身成谜的肖文革经此一战,则俨然成为最神秘的“中国电影新教父”。
《钢铁侠3》的成功,直接推动印纪传媒2013年的净利润飙升到2.76亿元,相较于2012年的1022万元,翻了超过25倍。
这也成为了肖文革跳出影视行业,到更大的市场大捞一票的底气。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linbin123456本文地址:http://chenmj.com/post/95942.html发布于 04-22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政信标债网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