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linbin123456

十六年前,有高人见过王石后,预言了万科的命运,太准了

linbin123456 04-27 85
十六年前,有高人见过王石后,预言了万科的命运,太准了摘要: 十六年前,有高人见过王石后,预言了万科的命运,太准了最近想写一个人,恒隆集团的陈启宗。他完整经历了从1990年开始的中国房地产市场变迁,是高端商业地产的构建者和亲历者,对当下的中国...
微信号:18321177950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十六年前,有高人见过王石后,预言了万科的命运,太准了
最近想写一个人,恒隆集团的陈启宗。
他完整经历了从1990年开始的中国房地产市场变迁,是高端商业地产的构建者和亲历者,对当下的中国市场有发言权。
2024年4月26日,陈启宗将卸下恒隆集团及其所有附属公司(包括上市公司恒隆地产)董事长的位置,交棒给儿子陈文博,这家家族企业由此过渡到第三代。
至此,这一家族在香港营运了63年,在内地运营了33年。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这个家族就进入了房地产和投资行业。
从1991年担任董事长以来,陈启宗坚持在发布年报时写致股东函,一直到2024年3月,发表最后一篇《致股东函》,这是陈启宗的第144封、也是最后一封《董事长致股东函》。
他着眼于市场的长期价值,与股东们探讨自己对经济、对公司发展甚至对世界形势的看法。不愤怒,不讳言,态度诚恳而理智。虽然,他对自己的商业模式是极端自信的。
陈启宗完整记录了对当年经济的感受和判断,并且用公司的业绩印证着对市场的判断是否准确,他带领公司完整穿越了亚洲金融危机和几次地产周期,不仅能活下来,还能逢低吸纳。
了解美国股市,要看巴菲特写给股东的信;了解香港和内地楼市,不妨看看陈启宗的致股东函。听一个成功的过来人分文不取地分享自己的经验,不就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吗?
解读陈启宗,还有一个原因,无论是从文字、项目还是本人,他是一个持重之辈,坚持底线价值观,没有胡言乱语,出尔反尔。
在一些致股东函中,他一再强调了公司的道德底线。
比如,在2012年的信中,说一些发展商从拿地到开业只要18个月,连做一个完整的设计都不够,这样的发展商无法跟他们构成竞争关系。
被一再问及的在内地开发,怎么维持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他提出了明确的大前提,除非有合理合情的实际需要,否则不会主动接触政府官员,不雇佣前政府高官,“我们不仅鄙弃罪恶,亦谨慎避嫌”。
他也表示,从未签署交易备忘录,这种试图约束开发商的备忘录作用不大,主要是地方官员为取悦上级,其中包含着虚伪的成分,即便为此丧失了一些收益,也会明确拒绝。
对股东的态度则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如果不支持,就请卖出股票,在这方面他不会妥协。
这样的行为,并没有换来想象中的寸步难行,由于在上海的两座地标建筑打下了好的口碑,恒隆受到各个地方政府的欢迎,二十几年来,基本没有被需要接触的省市级领导拒绝。
正如张五常等经济学者,地方官员有两面性,地方主要官员作为gdp的承担者,他们需要显赫的政绩,而一个城市的地标建筑、大型高端商业广场一直被视作发展的象征、政绩的代表。
恒隆没有过于恶劣的纪录,他们拿地谨慎,不会长期囤地,从2005年到2012年,所购买7块地均已动工或者落成。
从陈启宗的信中,发现他对于房地产市场有几个根本信念。
政府不能制造土地稀缺
2024年3月陈启宗在最后一个函,大篇幅谈香港,有不少数字和分析,可见爱之深,为香港的繁花一地而感慨。
这是一个理性企业家所能写出的最感性的文字。
他着重强调香港经济腾飞与房地产的关系,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经济过于依赖房地产,这从一开始就不可持续。
陈启宗认为,香港房地产是被刻意吹起来的泡沫。
既然香港是实行低税甚至零税率的自由贸易港,拍卖公有土地成为港英政府生财捷径,这一生财之道始于1841年。
上世纪50、60年代,内地人口大批到港,香港人口从1946年的60万,膨胀到1959年的300万,政府不得不大建徙置区让这些移民落脚,香港第一波地产商就在此时涌现,分期付款、卖楼花等都是当时的创举。
从1970年代起,进一步有系统地制造泡沫,而这太容易了,人口不断涌入,政府掌控的未开发土地总量超过了70%,只要限制土地供应就可以操纵价格走向。
房地产泡沫之初,似乎人人得益,个个笑逐颜开。
按照陈启宗的说法,香港的地价和楼价数十年在全球主要大都市排名前列,与房地产相关的政府收入通常占其总收入30%至40%或以上,利得税和薪俸税得以维持在低水平,市民获得收益,外国企业被低税吸引来港,经济数据一片繁荣。
1997年是个转折点,点燃了房价上涨的汽油桶。为了在回归之后保有大量未出售的土地,两国政府的协议上有一条,1997年前每年限售50公顷土地。
如此明确的限售条款,香港地价在1997年6月30日才见顶,也就是英国管治香港的最后一天。
此后,为了抑制房地产价格,特区政府做过巨大努力,最典型的就是前特首董建华的八万五建屋计划,也就是每年供应不少于八万五个住宅单位,希望十年内全港有七成家庭可以自置居所。
很可惜,转型期是痛苦的,一片冷嘲热讽,执行者被骂出天际,加上转眼就是金融风暴和03年的SARS,为了保护香港中产不至沦为负翁,八万五计划不得不打入冷宫,此后推出的大量政策成为加强版的高地价政策。
勾地制度价高者得,进一步催生了地价,“渐渐酿成灾难”,直到2013年才取消了勾地表。但新界囤积的农地无法上市等消息再次被炒作,仍然制造香港无地的烟幕,开发商习惯了在紧缺的土地环境里获得高额收益。
当时有研究数据表示,香港陆地面积是1105.62平方公里,已开发土地未满三成,其中只有7%的土地是住宅用途,住宅价格不可能不高。
有成本迟早要承担,问题是由谁承担,和什么时候承担。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linbin123456本文地址:http://chenmj.com/post/96297.html发布于 04-27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政信标债网

阅读
分享